热线电话:0312-2339006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人才资讯

大学生心理和谐研究

来源:定州招聘网 时间:2012-03-28 作者:定州人才网 浏览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理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 在全国上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构建和谐校园就要大力推进和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心理。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个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校园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理念。人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 和谐校园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如何育人而展开,学生发展、成才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全面发展是基础,协调发展是中心,可持续是根本。全面是指高校的各种教育要素都要发展,协调是指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强调高校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形成和谐校园的三个支撑点。

    第三,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价值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具备光辉的人文精神,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过程中,和谐校园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育人过程。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和谐校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二、心理和谐的结构和特点

    心理和谐是指人们内心的平衡自然、乐观愉悦、协调统一和对外界事物的平静适度、默契融洽、充满善爱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 ;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关系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 ;第四,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

    心理和谐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情感和社会态度等基本心理过程的相互协调和内在统一的健康社会心态,实现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荣誉和挫折。心理和谐作为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其特点是:(l)心理构成要素上的协调性。表现为人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上的协调一致;(2)为人处世上的理智性。表现为没有或很少有过激行为;(3)心理体验上的愉悦性。心理和谐的人也有喜怒哀乐,但积极愉悦的体验占主导地位;(4)表征意义上的总体性。心理和谐的人也有心理矛盾、冲突的时候,心理的某些成分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和谐,但他能将这样的冲突和矛盾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小的范围内:(5)持续时间上的稳定性。总体意义上的心理和谐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表现出来,甚至构成了一个人相对稳定的特质。

    大学生不仅需要优良的品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心理协调能力。心理和谐是大学生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指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的组成部分协调发展, 使大学生的心理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以有利于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力。

    三、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

    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摇篮,和谐的大学校园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校园和谐才能社会和谐。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主要内容,因此就不能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个体的美好追求,每个个体的心理和谐都会促进大学校园的进一步和谐。

    大学生心理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依存,互为影响。和谐校园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是促进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和谐的校园环境,很难有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心理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就无校园的和谐。只有对学生的心理是否和谐产生足够的重视,保证每位学生有和谐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时,校园和谐才能实现。和谐的心理向校园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心理带给校园的是离心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3.1 学校方面:

    3.1.1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对教师自身的整体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状况令人堪忧,虽然我国已加强了这方面的师资培训,但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心理咨询人员是非专业人员,师生比偏高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建立一支高效稳定、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

    首先,下大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队伍。坚持既要保证足够的数量,又要精干、高效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次,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工作在第一线,借助于他们健康的心理意识和有效工作,采用各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将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产生形成阶段就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再次,要重视学生工作干部,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最后,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2 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1)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每个班设立一个心理委员,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学院和辅导员报告。(2)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学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高危个体,与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共同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预防、辅导与转化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院系每年组织对大四不能顺利毕业学生、对大一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学生、对大二、大三多门不及格学生、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处分学生进行排查,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3)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学校成立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评估小组,对院系、校医院、心理咨询老师等报告上来的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风险评估。(4) 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的信息收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早发现、早预防、早报告、早控制。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有利于教师做到胸有成竹,便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学校及时将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名称、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调查结果、学院上报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的心理评估结果和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及心理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反馈给学院。 (6)心理辅导教师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或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咨询方式,有针对性地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剔除不和谐、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更正不和谐、不健康的认知和行为,积极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和谐校园建设带来的挑战,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和谐发展。

    3.1.3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除了开设跟心理健康知识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外,以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为载体,通过广播、电视、校园网、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报告会、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关爱、健康向上的环境中成长。

    3.1.4 积极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风尚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各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正越来越广泛地被重视。高校应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使学生在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中,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关怀他人、服务他人的意识,同时可以加强班风建设,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集体荣誉感,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学校还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 提供实际锻炼和接触社会的平台,增加沟通与交流的渠道,不断提升承受挫折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进而增强他们做自己、做事、做人的能力。

    3.1.5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工作目标上的一致性、工作内容上的相关性和功能上的互动性等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个体的心理发展必然要受主体认识、思想的影响和指导。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1.6 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位毕业生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和谐就业在和谐社会构建与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和谐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舆论导向,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评估和定位,努力为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期待做好准备工作, 尽量减轻大学生面临就业和择业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加强对找工作不顺利,一再受挫折的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其次,扎实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现实与理性的就业观。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使自己的就业定位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的不同,在就业指导中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再次,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组织毕业生积极走上社会,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和求职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缓冲大学生跻身社会就业的心理压力,扩大就业范围,增强大学生创业信心。

    3.2 学生方面:

    3.2.1 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

    看大学生将来能不能做出成绩,是否有发展,不看今天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多好,能力有多高,得到的荣誉有多少,首先看的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端正。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合理的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能融入校园、融入社会。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同他们的“三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正确的“三观”能指导人们心理健康地发展,能够让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自己的责任,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自己的心理提供准确的定位,奠定自己和谐的心理基础,同时也直接为人们提供思想、行为的价值标准、规范、方式,让人看到优势、成绩、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坚定人的自信,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的和谐。

    3.2.2 提升个人修养,加强自我调适能力

    提升个人修养,养成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是实现和保持心理和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个人修养的内涵很广泛,道德领域、思想意识、政治觉悟、心理储备等各个方面都要不断地充实和协调。可以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班会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公益活动,如多种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让学生发扬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锻炼,提升个人修养。

    对大学生来讲,看问题辩证一点、全面一点、中和一点、站高一点、后退一点,就会更好一点。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力求做一个能够自我调适的人。

    3.2.3 积极主动的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集体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并获得友情。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人的个性完善、情绪稳定,并可以获得一个社会支持系统。 当个人遇到一时心理不和谐而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及时向他人求助,从而获得心理的和谐。

    3.2.4 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及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系统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才能够有效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当面对矛盾问题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正面、辩证的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分清先后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就不会焦虑彷徨继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心理不和谐。

    3.2.5 重视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维护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维护是大学生个体自身或大学生之间实施的教育和维护,它是相对于教师的教育指导这种外在影响而言的。大学生自身要树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主题意识,在此基础上促使自我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理论及方法并自觉实践,通过实践正确认识自我,使“自我构建”科学化;树立榜样,使大学生能找到活生生的仿效对象,把“自我设计”与榜样相联系,以提高自我教育效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和谐心理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大学生心理和谐,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大学校园才算是真正的和谐。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定州招聘网群190103847、31715779,顾问:定州维信法律事务所,招聘求职专业网站 建设网上的定州人才市场 冀ICP备10003417号-27

地址:定州市清风北街鼓楼街中段 EMAIL:738113162@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